首頁 > 影音檢索 >

影音資料

魅力台灣樂活誌(第25集)

打造生態文化藝術村,蛻變中的成龍溼地

集數25

製作公司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

影音識別碼 TFB-vi-100_00_06015

導演 麥覺明

主題類別 生態保育-濕地生態;中央行政-業務簡介

關鍵字 半人工溼地,生態休耕補助,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,台美法印五組藝術家,成龍國小成龍溼地三代班,98年度電視節目,中國電視公司

其他貢獻者

出版日期 2010-04

拍攝地點 雲林縣口湖鄉

片長 24分鐘

授權範圍

資料來源 委託辦理

作品語言 中文

出版單位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

業務單位 林政管理組

合作單位

著作權所有者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

著作權共有者

影片摘要 這是一個台灣西部海岸典型的小聚落,日頭炎炎、海風鹹鹹,青壯人口多半在外地打拼,老人家則有一搭沒一搭的挖牡蠣、串蚵殼,說不定連小地名都會很相似的叫做蚵仔寮、網仔厝或者鹹水埔。這裡是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村,只要多看兩眼,又會覺得這裡有那麼一點不一樣。半埋在水裡的電桿、工寮和田壠,說明這裡有一段桑田滄海的歷程。村裡的孩子會說,成龍村是阿公的農田、阿爸的魚塭,現在變成他們自然觀察、寫作業和交朋友的地方。 由於地層下陷、海水入侵,成龍村在短短幾十年間,從良田到魚塭、鹽份沼澤,成為半人工的溼地,接著水鳥進駐,形成一個意外的水鳥樂園。根據調查,這個一百七十多公頃的溼地上,有一百二十種以上的鳥類,稀有的植物宜蘭莞草、在平地消失已久的青(魚將)魚也在這裡出現,還有一隻由候鳥變留鳥的鸕鶿,也是生態觀察者和附近小學生的好朋友。 然而,這個由政府提供休耕補貼的生態寶地,在失去耕地的當地居民眼中,始終格格不入,直到林務局委託民間團體,結合在地小學進行生態觀察,並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在這塊土地上進行創作,學童、村人、志工和藝術家,一起工作,重新詮釋失去的農田、多出的溼地,共同描繪成龍村新的文化遠景。 這是在典型海岸聚落裡,一場非典型的小小革命,也提供了一張國土經營和聚落重建的美麗藍圖。

是否可借閱

頻道來源 頻道一 頻道二

瀏覽次數 314

影片嵌入連結